哎呀音乐

我们每天都在看各种文章和新闻,很多人都知道这些文字是怎么组合后写出来的;由于我们要解决一日三餐,所以很多人也知道做出一顿饭的流程是什么;

和吸收信息与吃饭同样重要的另一件事,就是听歌。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主动与被动听接收到各种不同的音乐。我们每天都在听歌,但有没有人在乎过:一首歌,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听的东西,从「没有」到「有」然后华丽呈现在你面前,它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有时候刷刷微博会看到,人们关于“一首歌”讨论得*多的问题是「是非对错」,而不是求知一个完整的过程。一首歌,很多人关心的是好不好听、唱得怎么样、歌词写得好不好、甚至是诠释歌曲的歌手长得好不好看等等。

这些问题总是会有各种非专业人士的分析和讨论,但由于意见也总是比较难统一,所以有时候还会上升到口诛笔伐唇枪舌剑——没办法,因为不懂,也表达不出个所以然,对一首歌的评价只有“我觉得好听”和“他这么努力你凭什么觉得不好听”这两种。

每次看到这些我就会想,如果大家稍微了解下「一首歌是怎么做出来的」该多好啊!

一首歌包含的信息量那么大,掌握这些后,要是几拨人对一首歌意见不同准备开撕的时候,还可以增大可撕范围,不至于三言两语不合就要上升到人生攻击……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万一撕起来的时候还可以使用智慧让对方心服口服。

一首完整的歌曲,从没有到有是要经过很多环节与步骤的,并且在每一环把关的人都缺一不可的重要。

实际上,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首歌的完整诞生过程,毕竟音乐是人类的刚需,而且只有当我们了解了,才会知道一首歌想要做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才知道一首歌诞生的背后实际上有 N 个人在为之付出心血、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才知道歌手只是歌曲生产环节的一部分;也许,这会让我们对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人带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一首歌,它到底是怎么被做出来的呢?

准备写一首什么样的歌?

我想表达什么东西,我要如何去表达?就像写一篇文章要先有命题一样,这个主题可能是热恋也可以是失恋;或是描述生活和理想等等。总之,立意与动机是诞生歌曲的第一步,也是音乐创造中*不可控的环节——有的人有了方向后 30 分钟就能写出一首歌;也有的人可能磨 30 天也磨不出第一个音、第一句词。

多数人觉得音乐属于艺术类,创作需要讲灵感,没有灵感就创作不出好作品,于是很多人也比较依赖「灵感」。这个灵感可能来自一段和声走向、某一个和弦、一件什么事、某个人、某种天气环境造成的情感变化等等,灵感出现的时机总是飘忽不定,需要“等”。

其实有个专业叫「作曲」,学习后也许你就不用原地等待灵感的到来了,而是能像文字造句一样把心里想表达的东西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我把我的心里话与想法,用音乐告诉你。

多酷炫浪漫的表达方式啊!学习作曲还有很多好处,比如你就不用绞尽脑汁试和声套子凑旋律了。

当然,除了系统的「作曲」专业外,学习爵士乐比如爵士吉他、爵士钢琴以及布鲁斯、和声学、各种调式等也能弥补和强化作曲能力。

毕竟从原理上来说,即兴演奏实际上就等于是即兴作曲。

以上是针对个人的自由创作而言。如果是在音乐产业的里,这一步「命题」工作会由制作人或策划确定,比如:快过年了,你们赶紧弄一首贺岁歌曲出来(命题),要喜庆一点(风格)!

完成时间:不固定

收入情况:0

词曲

有了命题和动机后,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好比你写作文,如果命题都没确定,恐怕只能握着笔对着白纸发呆。

歌曲代表的是乐学,歌词代表的是文学,它俩凑在一起的*终目的是要用音乐讲述一件事。

到底是应该先有词还是先有曲?

这个并不固定,但一首合格的歌曲,词曲必然是相互对应和关联的。有很多人认为有了好听的旋律就可以往里面套字词;也有很多人觉得只要写出了歌词,就可以直接往上面添旋律。你不能说这样不对,只是这样子不太严谨,弄出来的东西会产生不协调听感的难受感觉。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五个固定的常见音调: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轻声(不标调)。打个比方,如果歌词某个地方的某个字,音调是往下的四声 “ ˋ ”,比如“蛋”这个字,如果这个蛋上面的旋律走向是往上的,在听感和演唱上就会出现冲突。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你看,你就唱出来了。可见词曲的搭配并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

如果是已经有了旋律,很多歌词的创作就需要先确定好整个歌词的“词格”,也就是每一句的大概字数,然后再是划分词与词之间的关联。

比如你写了一句“今天我很想你”,这句话的结构可以是“今天我,很想你”,也可以是“今天我很想,你”,甚至也可能会为了旋律把原本的这句词改成“荷塘的月光,倒映着思念”。

所以作词并不是把一段一段的句子写出来,然后每个字套上旋律就 OK。文学与乐学的关联创作,是要讲基本法和积累的。

另外一个是作曲。

李荣浩有首歌叫《作曲家》,很多人都听过,但这个歌唱的不是作曲家,而是 Songwriter(唱作人)。

Songwriter 是指创作曲调的人或唱作人,这很好分辨,国内比较火的那几个搞吉他弹唱的(民谣),都属于 Songwriter。虽然并不是所有的 Songwriter 都受过专业的作曲学习,但基本上都能掌握 1-2 件乐器的演奏。比较遗憾也比较感动的是,国内大多数 Songwriter 的创作能力仅限于用各种方法“哼”、“试”的方式记录旋律,然后再找人记谱。

作曲家另外有一个单独的英文叫 Composer,是指能够创作一定的音乐作品、且有一定深度的作曲功底、音乐技术理论的音乐家。

但无论怎样,有时候会为了留住好的旋律去修改已经成型的歌词,也有会为了留住一句好的歌词而去反复修改旋律。

倒是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你随便拉个路人问:一首歌都有啥组成的啊?对方基本上会回答:词和曲。我对“歌”的理解是:能够在某个曲风或特定调式环境下创作出来的、有特定时间长度的完整音乐。

所以,一首歌,并不一定非得要有歌词或者要抓个人来唱!除了有歌词有人声的,这个世界上大约还有 2/3 能够被称为“一首歌”但没有歌词的音乐存在着!

但始终有一点是肯定的,作曲或作词不外乎就是一个人学习音乐和文学后的知识成果展示。

完成时间:未知

收入情况:千元

Demo

有了词和曲后,你必须得把这个这首歌记录下来,以便反复听反复斟酌,这就要牵涉到录 Demo 的事情了。

我对 Demo 有一个很简单的定义,就是尽可能把这首歌的基本样子做到和你脑子里想的一致,你也需要在 Demo 里表达出这么个意思:这首歌,我就是想要这么表达。

录 Demo 很简单,你只需要电脑、录音器材设备、乐器,就可以搞定。

但是这里面你首先要考虑的是设备是否支持你的录音。所以你要检查你的声卡、拾音话筒、录音软件、线材等等。这也是一件烧钱的事,轻烧。

在音乐公司的流程化作业中,词曲创作好后不可能直接交一份乐谱上去,所以一般都会采用直接录成歌曲这种更直观的方式“交作业”。很多 Demo 都是一把吉他或钢琴和声伴奏,然后再配上演唱这样的形式,毕竟是“试听”,如果通过就进行*重要的编曲,通不过就打回去重新调整。

但无论如何, Demo 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编曲。比如我这里现写一个四小节旋律,然后用电脑软件选了个钢琴音源按出来:

这段旋律 Demo 你会怎么编曲呢?

完成时间:1 天

收入情况:0

编曲

编曲不仅是音乐创作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耗时*长的一个环节。编曲往往也能决定一首歌的“生死”。就像我上面现写的那段 Demo 旋律,其实就已经算是完成作曲这一工作了。

很多人不理解编曲的作用。我打一个比方:词曲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命题是这个人的灵魂,编曲则更像负责穿着打扮的造型设计师。

一个人可以通过服饰、配饰、发型、妆容等,把自己打扮得成熟、休闲、运动等。每一种风格下还有若干种着衣分支风格,且带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但妆容下的人还是这个人。

这就好比音乐,我也可以把一首歌打扮成布鲁斯、爵士、摇滚、流行、电子等不同的样子,这取决于编曲人对于乐曲本身的理解。编曲等于是旋律的“再次美化包装”,至于美化成啥样,就全看编曲人的功夫和对原曲的理解了。

用漫画《一拳超人》来打比方,右边是原作(Demo),左边就像是音乐编曲的作用:

编曲首先要解决“配器”的问题比如这段旋律是用钢琴演奏还是用吉他演奏;其次要根据作曲家(唱作人)写的旋律,然后扩展出各个声部,并仔细编排每一个声部用什么乐器,如何演奏,谁先谁后。在编曲工作中,有时候会对原曲的旋律进行再加工,也会有更改原曲结构顺序的情况。

在做这些的时候,编曲人还要考虑自己编出来的东西,整体的表达方式是不是适合歌手和乐手发挥。比如曲子编完了发现歌手根本驾驭不了这个音域,或者乐手演奏不出来,于是就得去全部修改调整——我曾经给乐队编曲后,鼓手打不出我写的鼓谱,于是要重新改鼓谱,动了鼓就要动贝斯,改了贝斯又得重新修改旋律的流动;还有就是歌手唱不了的情况,用软件来升降调性会破坏歌曲原本的听感,所以还是得人工全部返工改一遍。

编一首曲子很有可能一坐就是一天一夜啊!编曲也要讲感觉(灵感)的好吗!有时候感觉来了为了不让灵感流失,一坐又是一整天……什么胃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炎、肩周炎等等恶疾都是编曲、混音、录音人群的易发病,真是不容易啊。

并且,职业编曲人在编完曲子后,要把每个乐器的声部分别写出乐谱交给乐手,指导乐手演奏、演唱。如果有弦乐,还得写出总谱和分谱……

编曲是一首歌诞生过程中非常耗时的一环,有经验的人可能十多来分钟就能搞定作曲,但编曲,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初学者有一堆编曲和音乐的概念不懂,往往花一个月也做不完一整首歌,甚至编的内容也毫无架构可言;具备一定经验的中级进阶编曲人,也许要花费一个礼拜整才能编完一首歌;而能够 3~7 天内就能完整编完,而且被唱片公司采用的那就差不多是职业级选手了。

所以你也能看到,要想编好一首歌,必须得精通和熟悉多门乐器,以及具备相当多的音乐知识和长时间积累,才能够把一个简易的旋律进行不同方式加工美化出来,也才能做好这个工作。

比如今晚要参加一个趴,我想弄个土嗨电子乐带大家一起跳舞,怎么弄呢?于是刚刚那条旋律线就可以用上了,别看它只有 F、#A、A、E、C、G 几个音,但包含的可用信息量巨大。那要跳舞,我就不用钢琴弹主旋律了,换个合成器来按,然后随意的配上鼓和贝司,再来点儿钢琴伴奏。

你听,这个 Demo 和之前是不是听感就完全不一样了?感觉饱满了很多对吧?所以,一个 Demo 只要稍微的编下曲,基本上能叫做一首半完整的歌曲了(我也简单混了下):

完成时间:因编曲人水平而定

编曲收入情况:50元-8000元或者更低

请乐手

曲子在编好后,这首歌的样子基本上就定型了,接下来就要开始正式的录制工作了!

怎么录?谁来录?用什么类型的乐器录?如果你一个人或者乐队成员能搞定所有乐器的演奏,或者你习惯用音源替代真人真家伙,那么请直接跳过这一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歌曲里面的乐器都是真实乐器发出的声音,就得要请乐手来帮忙录了。

请乐手不外乎就是三件事:钱、人脉、档期。

真实乐器表现出来的音符也具备真实的情感,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听觉效果,你可以花钱请职业乐手录音,但需要配合对方的档期,并不是每个声部的乐手都能在同一个时间录音。

我们经常会听到说一首歌做了多久多久才完成,这里面很可能是这个月录了鼓和贝司,但要等到下个月录吉他和录弦乐的乐手才有档期。

所以很多人为了省事省钱省精力,在编曲这一步就直接用音源替代了真实乐手演奏 —— 于是一大批录音室乐手失业。

有件事我没调查过:是不是能被记住的旋律来自真实乐手用真实乐器声音更多一些?合成器和 MIDI 做出来的旋律能被长久记住的是少数?

完成时间:不固定

职业乐手月平均收入单位:千元

录音

编曲工作完成后,接下来是乐手进录音棚进行*终版本的录制。除了同期录音外,多数录音都是一轨一轨分轨录出来的。录音和混音都属于声学方面的领域,所以必须要由专业人士操刀这个环节。

吉他和贝司一般是内录或外录——直接乐器进调台声卡,或是用一只话筒放在乐器音箱前拾音,话筒的摆放位置和远近角度都会影响录进去到音色。

当你遇到有钢琴的歌曲,仔细听会听到歌曲中的钢琴的低音到高音,是从左往右排列的。这是因为钢琴需要立体声,所以录钢琴一般会用到两个话筒:一个架在低音区,一个则要架在高音区。

架子鼓的录音是*复杂的。每一个鼓和镲上面都要有一只话筒,整个鼓组头上还要有两只话筒。

并且和上面的乐器拾音一样,各种话筒的远近和角度位置,都需要录音师反复调整。

弦乐团的录音对录音室环境要求更高,因为录弦乐不是单独录每个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而是要收录整个弦乐团的整体音响。所以一般录弦乐的时候,整个弦乐团的人都会在一个房间里同步演奏,根据乐团的规模不同,房间里面有几个固定位置就架几只话筒。

录制人声对设备的要求不多,但是对歌手本身的状态要求极高。由于歌手状态不会一直保持在*佳录音状态,所以很多歌都不是一遍过的,有时候一个小节,也有可能是唱了三十几遍才终于“找到感觉”成功了一次。

综上,一个录音室想要录制一首歌的所有元素,而且还要收录效果好,对其器材设备的要求就非常高。此外,对录音室场地大小、场地环境、音响结构、录音师水平的要求也极其高。

因为这涉及到了声学专业,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录音师需要大量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而且身体素质还要好不然很可能猝死在一堆调台锥子上,并且搭建一个合格的录音室的成本也很高,几百万上千万搭一个录音室,真是太正常了。

只是,在国家第一批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里面,录音师赫然在列。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取消,我只知道录音师的收入非常惨,多数录音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很令人担忧。

完成时间:根据乐手状态和录音师身体状况而定

录音师月平均收入单位:千

混音

很多人不知道混音是干啥的。

如果用画画来打比方:策划决定画啥,词曲人负责把轮廓描出来,编曲人确认整体画作风格并用相应的材料补全所有细节,混音师的工作就是把这幅画*终精修得更好看;如果是用烧菜来打比方:策划决定吃什么,然后词曲人把食材买回来,编曲人决定炒炖烹蒸,混音则是“什么时候放油、菜啥时候下锅炒*合适、盐和味精的比例是多少”这种更为精细的工作。

什么?你问我歌手去哪儿呢?歌手只是整个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已,就像是画中一个具象化的人物一样。在整个歌曲的诞生环节里,歌手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小的。

混音简单理解就是把分轨的录音全部混在一起(Mixing),然后安排声音的先后出场顺序、调整音色、声场等。混音的水平对一首歌的成品品质至关重要,所以混音师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比如前期要对一些瑕疵进行修饰:第 25 小节第一拍吉他抢了半个拍子,要剪切编辑一下;第 9 小节歌手一开嘴的演唱就跑调了,那就得把跑调的部分仔细切出来重新一点点调整音高。

这些基本工作做好之后,接下来才开始正式的混音:针对每种乐器每个音轨做不同的效果处理,把原本录制的一轨轨的“干声”进行再调整。调整包括了声场位置、均衡、激励、混响、调制、动态等等,目的是让各个声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音量互相平衡,整体的融合性更好。

比如动态(Dynamics)处理,就是要让声音表现的更平均——小声的声音能被听见,大声的声音要适当减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你在安静的环境下听歌能够听到很多细节,而在坐汽车坐火车这种不理想的听歌环境下,就听不到细节。

所以一首歌如果原本的动态幅度在 80 分贝之间,混音师就可以利用Compressor(压缩)将它设定在 60 或更窄的分贝范围,减小*大与*小的音量之间的差距,让听歌的人在不理想的环境下也能听到比较小声的细节。

就像为什么同样都是牛肉面,有的地方就是煮得很好吃。混音直接决定了这盘菜入口的感觉。

美国的混音师平均年收入 140 万人民币,中国的混音师平均年收入只有 10 万。

行业对混音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但即使是这样,国内仍有超过 82% 的混音师为了能够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不得不需要额外再打一份工来弥补混音的收入。所以也有混音师同时兼职录音师或编曲人。

*惨的是,混音师年收入 10 万,这个数是多数职业乐手的年收入 2 倍之多。

录音师和混音师有多重要、有多辛苦,看看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完成时间:根据混音师的水平和身体健康情况而定

录音师年平均收入:10 万元人民币

母带

当把若干条音轨都混音成一条完整的音轨后,歌曲的诞生过程到这儿都还没结束,我们还需要*后一步,也是唱片投产前的*后一道工序——母带制作。

这张图完美的阐释了音乐制作三个流程:混音前、混音后和母带后的音质变化。

每经过一个步骤,图中的这位姑娘都更加动人,一步一步从其貌不扬的普通青年变为美艳性感的女郎。但是如果*后格式变成了 MP3,全是马赛克,就谈不上美了。

这就是母带的作用,这也是很多音响爱好者和烧友根本不听 MP3 格式的歌曲原因。

母带分为数字和模拟。母带工作需要做的,是把专辑里的每首歌感觉都拉到一个差不多的样子(保证歌曲之间的连续性),另外就是保证每首歌之间音量大小的匹配,避免让你在同一个音量刻度下,听完第一首歌跳到下一首歌时会忽然很大声或者很小声这样的情况出现。

此外母带还需要调整一首歌在不同播放设备上的播放平衡。也就是说这首歌不管是在 CD 机、随身听还是用不同系统的手机、电脑,听起来声音都是 OK 的。

当这首歌全部制作好了之后,就可以安排出版发行了。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无数份磁带、CD光盘,其实都是从同一张母带上进行无限拷贝出来的,孩儿千千万,所以它才叫做母带。

现在大多数都是数字文件,所以你可以把歌曲“源文件”理解为母带——源文件可以导出各种音频格式,也能复制出无限个相同的版本。

完成时间:3-7 天

母带工程师收入:未知,但依然越来越穷,需要额外打好几份工维持生计。

所以,要做出一首完整的歌需要经历 8 个步骤,并且每个步骤都互相关联:母带可以检验混音、混音可以检验录音、录音可以检验编曲、编曲的时候又能检验词曲创作。

可以说,每一环都层层相扣。比如我就遇到过编曲人吐槽给过来的词曲质量一塌糊涂的——卧槽这咋编啊……也遇到过混音的人吐槽录音文件的演奏和收音瑕疵的 —— 这个吉他声音录得好屎喔。

在母带之前,必须要先搞定混音、确定音乐名称、播放顺序、每首歌曲之间的间隔时长等等,*后经过母带制作,让音乐的诞生旅程完美收官。

*后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作曲、作词、编曲、演唱演奏、录音、混音、母带,每一个环节都很需要一种叫做“观察力”的东西。

身为一个创造音乐的人,尝试新的元素和发展新的可能是非常必要的。

有时候我们不能一昧的干坐着绞尽脑汁想,而应该多去了解现在的音乐人是怎么做出一首音乐成品的、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用到了那些固定招式和套路、即兴过程中是怎么抖包袱的等等。因为*终我们是要把别人好的,学习和吸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这些都相当的重要。

你只要用心听歌,别去在乎这首歌给你带来了啥个人感受,别管唱歌那个人无病呻吟自己有多么惨,你就仔细听音乐本身,你会发现凡是可以被归为“某种曲风”的歌曲,都一定有共同之处。

你比如说摇滚乐,能被称为摇滚乐的歌曲千千万首,它们共同之处是啥?是Riffs?还是配器?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要用耳朵和理解力去大量阅读同一种曲风,并尝试能够自己分析和解构出该曲风的重点元素。

比如一首歌它的信息,除了词曲本身外,还包含了速度的分布范围、节奏的安排、使用的乐器出现频率及其音色、谁先谁后的编曲和段落安排,还有乐器的叠加方式等等。听歌,对于学音乐和创作音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首歌的信息是非常大的,因为一首歌的诞生过程要经历很多个专业环节。当你了解得越多,你对一首歌的“音乐性水准”就会有一个判断力和审美能力。所以,也许你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有的音乐,会有很多人分不出好或不好,又会有很多人会直接认为它不好听是坨屎。

也许到了那时候,你听音乐关心更多的会是作品本身,而不会再觉得一首歌必须要有人唱;也不会再认为一首歌只有唱歌的那个人才是*伟大的;也会知道,原来一首歌的背后还有那么多人付出的辛勤与心血。*重要的,你因为提高了对音乐的审美,从而也就提高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审美。

守护着音乐诞生环节的每一个理想战士,他们都烧着是自己的钱和生命给世界带来一首首好音乐,给世界带来了“美”,他们应该受到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尊重和收入待遇。

关于写歌,哎呀音乐的小冰老师精心制作了一套《*易上手的歌曲创作课》

说到歌曲创作,似乎感觉总是要学完很多的乐理知识才能开始创作。可真正的创作是内心的表达,即便你是一名音乐小白,你有情感诉求,就可以尝试写歌。这一套课程就从创作的本质出发,让你从创作的过程中学会乐理,从而让你拥有创作更多美妙旋律的可能性。

 

扫码和621名同学一起学习写歌吧: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关注公众号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用户评论
古典琴痴
非常感谢
Kodak
非常感谢
琴弦之上
写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