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颈仰角(Neck Pitch)作为吉他结构中*容易被忽略的设计理念时刻影响着吉他的音色和手感。如果你对这个词陌生的话,我们可以先以upright bass为参考——这类乐器包括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的琴颈都有一个相对于琴体极端而明显的角度。
也就是说,琴弦会通过琴桥给予更大的压力到琴体。(想象一下箭在弦上逐渐拉开弓)早在几个世纪前,制琴师们就发现在给予琴桥更大压力增强了振动的传递,同时也提升了音量和音色。在某种程度上,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早期 的类似吉他的弹拨乐器都遵循了这种设计理念。
在上世纪30年代,电吉他拾音器因电子放大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普及。由于当时Neck Pitch很大的吉他构造和琴桥拾音器的普及,设计师们不得不花些心思用尽量时尚的方式安装拾音器并使它们尽量靠近琴弦。由于琴弦过于靠近琴体,便出现了在琴体表面挖槽置入拾音器这种设计。当时吉他的Neck Pitch大概是3-5°,琴弦在拾音器上方经过时是带有一些角度的,琴头处的琴弦高度小于琴桥处。
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电吉他开始商品化,需求量增大。面临着如何进行工业流水化大批量生产的问题,像是 Fender 或 Rickenbacker 的设计师就在考虑如何简化生产步骤。其中一项就是去掉Neck Pitch设计。
Neck Pitch 费钱又费事,去掉后加快生产速度的同时还能降低售价。其实不仅是这一点,fender很多设计都是因“廉价”而来。可是面临这高高的拾音器与琴桥的问题,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Rickenbacker提升了整个琴颈的高度,并使琴颈平行于琴体。Fender则选择降低拾音器并使用更矮的琴桥。
然后是给予琴体压力如何补偿的问题
Fender 把琴弦穿过琴体直伸到下面,这也成了现如今十分经典的一种设计。而 Rickenbacker则是在琴屁股搞了个大坑,让琴弦一直伸过去...
也有坚持大仰角、高琴桥的电吉他*早是以偏爵士的吉他为主,但现如今,用这种设计*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 Gibson Les Paul 了
Les Paul 的 Neck Pitch 大多在4、5度这样,PRS可能在3度,而Fender则多为平的。
上图1,3是现在大多数吉他的设计方式,然而由于气候保养方式的差异,会出现琴颈钢筋余量不足或琴桥螺丝露出太多划手无法继续调节的问题如图2,4
所以这时就要考虑改变NeckPitch了。
来自甜水网的解释
Neck Pitch可以让琴能有更大的调节范围,在工厂流水批量的情况下能更好的控制琴的品质的一种手段。但是在很多时候理论值和实际值是不一样的,书面上计算出的数据在实际使用当中会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说下图中图1, 蓝色的是琴颈是理论下琴颈安装在琴体上的角度,那么在上好弦后琴颈和琴颈就是红线的角度。这是琴颈受力后的杠杆作用和琴体安装槽木材软造成的木材下陷。下图就是修正值
我们以Fender为例。
fender 琴桥弦码的高度调节有限它的弦码只有3MM左右的调节高度 这点高度只能是作为微调。大厂 量产琴中 基本上是垫纸片或者薄木片,这个不是绝对的每把琴都垫。在琴厂检验环节中,有需要的才垫。
更高端的手工琴小厂Suhr,Tom Anderson, James Tylor 等。除非是多年后的调节,原厂的时候琴颈的安装槽是做了角度补偿的处理的。也就是说安装琴颈的槽事先做了一个小后延。(如上方图1)
那为什么小厂这样做大厂不这样做呢?因为这样会增加制作的难度和时间
另外fender的高端型号中有micro-tilt装置,用来做SHIMMING/MICRO-TILT™ 调节。
Shimming是调节琴颈和琴身之间角度的方法,位于吉他的琴颈和琴身连接处、琴颈末端的下面装有一个垫片。很多美产系列吉他都提供Micro-Tilt调节装置,这种装置采用的不是垫片,而是一个安装在琴颈末端、可以用六角把手扭动的连接板。琴弦较高的时候可以调高琴颈(调高琴颈连接琴身的末端,从而降低弦高)。
具体方法是,先把琴颈连接板的调节孔两边的螺丝扭松至少四圈。用1/8英寸的六角扳手把调节的螺丝扭紧大约1/4圈,这样可以把弦高缩短约1/32英寸。完成调节之后重新把琴颈的螺丝扭紧。
当然,也可以用传统垫片的方式调节。
使用垫片调高琴颈时,必须先把琴颈从琴身的琴颈连接处拆下,琴颈垫片大约是1/4英寸(6.4毫米)宽乘以1 3/4英寸(44.5毫米)长,.010英寸(0.25毫米)厚,能够把弦高缩短大约1/32英寸(0.8毫米)。
由于琴颈角度变高,琴弦对琴码的下压力增大,延音会更好
那么垫纸片或者靠金属螺丝顶出的角度是否影响震动声音?较真的话,从绝对的物理性质说肯定有区别。但在这时候天气湿度温度的不同琴的木材湿度也不同,这种情况下震动区别也不会比这点垫片的区别小。可以说是超精密仪器级了,这点区别对于吉他来说已经失去意义。
*后,给按耐不住好奇的你们分享一个测量Neck Pitch的网站~